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培训计划——土族盘绣研修班在青海师范大学开班
时间:2024-09-12 作者:佚名 来源: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厅
9月9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培训计划——土族盘绣研修班在青海师范大学开班。青海师范大学副校长冶成福出席开班仪式并致辞,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厅非物质文化遗产处处长朱桂英作开班动员讲话,中共青海省委党校民族宗教学教研部教授索南旺杰、高原科学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办公室主任曹煜源、青海民族大学艺术学院设计系主任、副教授郭辉及非遗专家、培训学员、青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师生等70余人参加开班仪式,青海师范大学继续教育与培训学院党总支书记、院长王文业主持。
9月9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培训计划——土族盘绣研修班在青海师范大学开班。青海师范大学副校长冶成福出席开班仪式并致辞,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厅非物质文化遗产处处长朱桂英作开班动员讲话,中共青海省委党校民族宗教学教研部教授索南旺杰、高原科学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办公室主任曹煜源、青海民族大学艺术学院设计系主任、副教授郭辉及非遗专家、培训学员、青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师生等70余人参加开班仪式,青海师范大学继续教育与培训学院党总支书记、院长王文业主持。
此次培训,来自互助县的25名学员将在青海师范大学开展为期30天的集中培训。青海师范大学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培训计划的承担高校,自2016年以来,累计参与举办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培训20期,多年来,在研修工作中不断探索改进研修方式和学习内容,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尤其在“青绣”的研修工作中取得了丰厚的研究成果,建成了“青绣数据库”,完成“指尖芳华”青绣宣传片,获批20多项研发产品国家外观专利,转化10多项创意衍生品,编纂“青绣”系列丛书1套6册,获批省科技厅青绣成果转化重点项目2项,建成“青绣”工作站2个,本科生获批与“青绣”内容有关的校级创新创业项目7项,13名民间美术方向研究生在老师指导下先后参与研修班并帮助传承人从事产品创意设计及衍生品开发制作等。研修班将秉持“强基础、拓眼界、增学养”培训目标,为该项目保护传承和人才培养提供有效保障。研修班将围绕基础知识授课、传承人讲座、交流研讨、异地考察等开展,进一步加强盘绣传承人群队伍建设,提升研修质量,帮助学员提高产品设计、制作及衍生品开发能力和水平,推动盘绣更好融入现代生活,满足各族群众高品质精神文化需求,进一步提升盘绣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的影响力、美誉度。
土族盘绣于2006 年被国务院认定为第一批国家级非遗项目,2018年列入国家第一批传统工艺振兴目录。截止目前,共有各级代表性传承人75人,其中,国家级1名、省级5名,市级33名,县级36名。已形成以各级传承人为骨干,以广大的盘绣艺人和从业者为基础的传承保护队伍。近年来,土族盘绣在文化和旅游部、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关心和大力支持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为着力点,秉承“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理念,通过健全名录体系、加大资金扶持、强化人群研培,实施工坊建设,打造特色品牌,举办宣传推介、加强研究出版等,有效推动了盘绣的保护传承和传播利用,充分发挥了盘绣在吸纳就业、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文旅融合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助力“四地”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已成为互助广大农牧区群众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居家就业、稳定增收、创造高品质生活的重要手艺和宣传“山宗水源大美青海”的靓丽名片。但同时还存在高层次人才匮乏,设计研发力量薄弱,产品少,本地区市场效益不足等问题,亟待需要建设高素质的传承人群队伍,实现产学研深度融合,激发广大传承人群的创新创造活力,找到传统工艺与现代生活的连接点,有效对接市场,推动土族盘绣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此次培训,来自互助县的25名学员将在青海师范大学开展为期30天的集中培训。青海师范大学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培训计划的承担高校,自2016年以来,累计参与举办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培训20期,多年来,在研修工作中不断探索改进研修方式和学习内容,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尤其在“青绣”的研修工作中取得了丰厚的研究成果,建成了“青绣数据库”,完成“指尖芳华”青绣宣传片,获批20多项研发产品国家外观专利,转化10多项创意衍生品,编纂“青绣”系列丛书1套6册,获批省科技厅青绣成果转化重点项目2项,建成“青绣”工作站2个,本科生获批与“青绣”内容有关的校级创新创业项目7项,13名民间美术方向研究生在老师指导下先后参与研修班并帮助传承人从事产品创意设计及衍生品开发制作等。研修班将秉持“强基础、拓眼界、增学养”培训目标,为该项目保护传承和人才培养提供有效保障。研修班将围绕基础知识授课、传承人讲座、交流研讨、异地考察等开展,进一步加强盘绣传承人群队伍建设,提升研修质量,帮助学员提高产品设计、制作及衍生品开发能力和水平,推动盘绣更好融入现代生活,满足各族群众高品质精神文化需求,进一步提升盘绣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的影响力、美誉度。
土族盘绣于2006 年被国务院认定为第一批国家级非遗项目,2018年列入国家第一批传统工艺振兴目录。截止目前,共有各级代表性传承人75人,其中,国家级1名、省级5名,市级33名,县级36名。已形成以各级传承人为骨干,以广大的盘绣艺人和从业者为基础的传承保护队伍。近年来,土族盘绣在文化和旅游部、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关心和大力支持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为着力点,秉承“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理念,通过健全名录体系、加大资金扶持、强化人群研培,实施工坊建设,打造特色品牌,举办宣传推介、加强研究出版等,有效推动了盘绣的保护传承和传播利用,充分发挥了盘绣在吸纳就业、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文旅融合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助力“四地”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已成为互助广大农牧区群众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居家就业、稳定增收、创造高品质生活的重要手艺和宣传“山宗水源大美青海”的靓丽名片。但同时还存在高层次人才匮乏,设计研发力量薄弱,产品少,本地区市场效益不足等问题,亟待需要建设高素质的传承人群队伍,实现产学研深度融合,激发广大传承人群的创新创造活力,找到传统工艺与现代生活的连接点,有效对接市场,推动土族盘绣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原文链接:http://whlyt.qinghai.gov.cn/qhwl/23192.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